Telegram Group Search
#誌直擊 10號風蘇拉來了 垃圾水馬亂一通 市民趕買兩餸飯】

蘇拉颱風正面吹襲本港,天文台於今日(9月1日)下午8時15分懸掛10號颶風信號,天文台預料本港平均風速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誌》於懸掛10號風球前到旺角街頭觀察,街上尚有零星市民及車輛,亦有數間食店仍在營業,有市民趕到兩餸飯食店購買晚餐。

早前兩度出現石屎剝落的旺角新興大廈則早已架起棚架,未見有任何異常情況。街頭有垃圾被吹亂,有部份地盤的水馬護欄被吹倒。近旺角東一帶太平道有樹木倒塌,聯運道亦有一支交通燈被吹壞。

攝影 / 劉彥汶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誌Sound 有一種抗爭叫民間電台 堅持18年大氣電波運動】

全文:https://ly.hkfture.com/ibBeH

曾健成(阿牛)決定於71前結束自己有份創辦的民間電台。

民間電台的誕生,跟鄭經翰(大班)及黃毓民甚有淵源。這兩位名嘴一向言論大膽,政治立場鮮明,當年曾於商業電台主持政治評論節目,分別為《風波裏的茶杯》及《政事有心人》。他們相繼於2004、05年被商台解僱,名嘴封咪事件,觸發阿牛萌生「還大氣電波於民」運動的念頭。

阿牛2005年9月按例向當局申請聲音廣播牌照,但不成功,便於同年10月3日起開始無牌廣播,頻道為FM102.8,藉此挑戰當局的大氣電波政策。以非牟利形式運作的民間電台,以「以開放敢言為宗旨,用公義良心,為小眾發聲」為定位,並以「突破封鎖,主動出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為口號。

2006年12月當局正式拒絕發牌,電訊管理局及警方亦多次沒收其器材,但民間電台堅持如初,有次阿牛更在禮賓府直播節目。其facebook專頁簡介:「大氣電波進行無牌非法廣播!公民抗命挑戰違憲過時的電訊條例惡法」。雖然小本經營,但曾邀請過不少名人做嘉賓,當中亦包括建制派人士如蔡素玉、朱幼麟等。

但隨着近年政治情勢的壓力,以及銀行戶口的凍結,民間電台於今年6月30日劃上句號。回顧這18年的廣播生涯,阿牛認為是一種公民抗爭的行動,「每天廣播,就是抗爭。」

採訪 、攝影、收音/ 黎𧘲妤

∎ JOIN 誌 會員:https://ly.hkfture.com/YWpsb
支持獨立媒體繼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唐樓
#誌News:多區變澤區 政府稱沒有啟動「緊急警示系統」的必要】

【全文】https://ly.hkfture.com/wtjdD

政府早於2020年耗資1.5億元設立「緊急警示系統」,讓政府可在發生緊急情況下向市民發送重要公告。這個緊急警示系統曾於2022年3月9日透過「緊急警示系統」通知市民,伊利沙伯醫院成為新冠病人的「指定醫院」,政府只是用了一次,也是這一次,市民才知曉政府花1.5億元設立「緊急警示系統」。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周五記者會上強調,早上發了4次新聞稿,黑色暴雨警告足以讓「市民已清楚知道情況」,無需啟動「緊急警示系統」。
因黃大仙站水浸的緣故,周五下午觀塘綫來往石硤尾站及彩虹站暫停服務,黃埔站至石硤尾站、彩虹站至調景嶺站則維持服務。

黃大仙居民阿嫦表示周四晚上回家時已出現樓下水浸,回家後便見到黃大仙站水浸的影片,大感驚訝。阿嫦原本計劃周五去新界,但在新聞找不到全面的道路消息,「想外出至荃灣或葵芳,必經沙田坳道,但新聞完全沒有提及到路面情況,哪些路線是通的?網上的資訊就只有黃大仙的情況。」

阿嫦在家中看畢政府下午2時半的記招,有感政府反應慢,最基本的資訊流通也做不到,「市民走出去才知道,自己要出去找哪一條路是通的。」

採訪 / 關震海、劉彥汶

∎ JOIN 誌 會員:https://ly.hkfture.com/YWpsb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誌News:勞工尊嚴】
默默「清除樹枝減少淤塞」的清潔工 「極端情況」上班待遇不等同「8號風」

【全文】https://ly.hkfture.com/RIojy

渠務署署長徐仕基周五在記者會上指,颶風蘇拉過後,各部門已清除樹枝,減少淤塞,今次事件不排除暴雨造成樹枝樹葉與泥沙沖入渠口,再次淤塞渠道。

署長口中各部門的「清除樹枝減少淤塞」,其實一眾清潔工辛勞得來的成果。有清潔工向《誌 HKFEATURE》透露,蘇拉過後忙不停, 清理的樹枝「比起手臂還要粗」,還未清理完又來一個世紀暴雨,踏入9月每天在清理路上雜物。

蘇拉10號颶風過後,港鐵清潔工華姐、街道清潔工娟姐從沒有喘息下來。

「打風的時候,要拿吸塵機吸水,好像今日(8日)一樣,吸完水又要去抹東西、收拾東西,真的沒有停下來的時間。」華姐在地鐵擔任清潔工十多年,風雨不改。

政府縱使清晨5時34分發出新聞稿,指「呼籲僱主應參考八號風球的工作安排」,其後下午又將「呼籲」改為「極端情況等同八號風球的工作安排」。

無論政府用詞上如何改變,身為地鐵清潔工的華姐,只要可以去到地鐵站,天氣多惡劣也要回到工作崗位。華姐說,不論10號風球還是水淹車站,她必然出勤,周五黑雨凌晨亦不例外。

採訪 / 劉彥汶
攝影 / KH

∎ JOIN 誌 會員:https://ly.hkfture.com/YWpsb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誌news 關愛隊知多少—「關愛隊」將花億元公帑?酒樓籌款單日籌1865萬!】

1. 目前有多少隊關愛隊?

答:2023年4至5月成立南區與荃灣「關愛隊」。其餘16區「關愛隊」將於同年第三季成立。

2. 關愛隊收多少政府資助?

答:翻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網站,據網站資料,目前荃灣「關愛隊」19隊與南區17隊。若每一小隊可獲最低資助額為80萬資助,單是荃灣一區的「關愛隊」兩年至少可獲1520萬資助。如果其餘16區以荃灣19隊為基數,1520萬X18區,將於今年第三季成立的18區「關愛隊」,估計合共花2億7千萬公帑。民青局局長麥美娟曾指「資源不足」,其他區要積極動員找資金。踏入2023年,目前至少6區已舉辦籌款晚會。

3. 目前哪個區舉辦了籌款晚會?

答:記者翻查報道,各區響應麥美娟的建議,過去半年至少6區以「各界關愛及發展基金」的名目進行籌款,其中南區、大埔、西貢、元朗、黃大仙及港島東區籌得合共不少於6200萬的捐款。(統合傳媒報道:南區籌733萬元;大埔籌650萬 ;西貢 籌800萬;元朗籌1200萬; 黃大仙籌1000萬。)

在水災前5天,港島東於9月3日成立了「各界關愛及發展基金」,當日籌得善款1865萬元,是多區之冠,背後出資的全是同鄉社團與中資企業。

「關愛隊」網站指顯示,「關愛隊」須定期提交工作及財務報告,由民政局轄下的地區民政處負責審核,欠缺第三方監督財政狀況。

4. 如何成為「關愛隊」?

答:據民青局網址,在「關愛隊」第一遴選,局方需確保申請團體「愛國愛港,能支持和配合政府領導」。據社區人仕透露,成功申請者大多曾舉辦回歸愛國活動,或支持完善選舉等活動。例如已成立的南區「關愛隊」,曾表示小隊曾舉辦多場「七一重要精神講話」、「二十大精神」及「兩會精神」座談會。

5. 「關愛隊」的KPI?

答:民青局給每個小隊的KPI大致相同,例如在服務長者的人數、服務人次與巡查「三無大廈」設限。以荃灣楊屋道小組為例,小組需向最少600名長者提供服務。民青局曾發新聞稿,南區所有隊將在兩年內探訪及接觸共約10,000長者戶,並為他們提供近3,000次支援服務。

6. 「關愛隊」的緣起?

答:特首李家超2022年參選政綱建議設立18區「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關愛隊),同年施政報告宣布推行18區「關愛隊」,並依時間表落實。2023年首季先行兩區,其餘16區「關愛隊」將於第三季成立。

誌報道
#分析 政府失去統一發布資訊的能力
在資訊黑洞之中,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全文:https://ly.hkfture.com/XQhqk

「500年」一遇之後的水浸情況,不到一星期,我們又與它「重遇」了。

主編在水浸事件中留意到我們在災害期間,某段時間已陷入一個資訊黑洞時刻。去年的第五波,當記者湧著拍攝市民在超級市場搶糧,同時間超市附近的街市卻一直不缺食物,同一社區竟出現嚴重的資訊偏差。此情況在今日的香港十分普遍,世紀暴雨(9月8日)當日,政府凌晨已發布了4次新聞稿,呼籲僱主要「參考」八號風波的做法,但這足以告訴公眾黑色暴雨警告的嚴重性?

9月8日下午有讀者向《誌 HKFEATURE》查問:究竟黃大仙目前哪條路被封?我們在網上找了良久也找不到答案,最後按捺不住致電現場的攝影記者。原來龍翔道往九龍東方向已全封,地鐵站石硤尾至黃大仙地段是完全暫停,很多記者是由彩虹步行至黃大仙拍攝,現場仍有小量的小巴運作。為何網上難以找不到這些重要的交通資訊?

其實傳訊的平台從來都在媒體身上,政府一直不會有統一發放資訊的能力。當政府剷除或者正在檢控香港最大型的媒體,它必須要承受成本,就是沒有辦法統一發放資訊。

水災後的垃圾山總有被清走的一天,但這個資訊碎片化、失去統合資訊的情況,看來會持續下去。

∎ JOIN 誌 會員:https://ly.hkfture.com/YWpsb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世紀暴雨
#誌News — 9.8世紀暴雨一周 死傷數字未明 】

【全文】https://ly.hkfture.com/ITync

颱風「海葵」殘留雨帶造成香港世紀暴雨,創下破紀錄最長時間的「黑雨」。這場「世紀暴雨」引發柴灣、觀塘、黃大仙、港島大潭道與上水等多區出現嚴重水浸及山泥傾瀉。在9月8日水浸首日,保安局公布截至當日下午1時15分約110人受傷,至今政府並未就今次水災統一發布傷亡數字。

《誌 HK FEATURE》就著9月8至9日兩天3宗浮屍案,向警方查詢調查進度。警方回應指死因仍有待調查,3宗案件分別列為「送院時死亡」及「屍體發現」。記者翻查過去天文台資料,颱風與水災均有記載傷亡及失蹤數字。

據天文台網站,詳列由上世紀60年代至今颱風造成的死亡、受傷及失蹤數字。2021年颱風「獅子山」襲港,跑馬地樂活道大廈外牆一幅巨型棚架榻下,一男一女閃避不及,意外釀成2死,這個數字很快被列為颱風造成的死亡數字。 近年造成最大傷亡的颱風分別是2018年9月的「山竹」,造成458受傷;而2011年的「燦都」造成4人死亡。

有關傷亡的記載不限於颱風,天文台亦有記載有關雨災造成的傷亡、失蹤數字、降雨量及受災人數,最嚴重的水災發生在1972年6月,水災造成150人、93人受傷,受災人數達4845人。

誌報道
#誌News 申訴專員指環保署無權關閉無牌經營的混凝土廠 投訴不成立】

【調查中國混凝土特輯】https://ly.hkfture.com/oWtlZ

位於油塘東源道20及22號的中國混凝土工廠(下稱:中國混凝土)於2018年被居民揭發工廠製造空氣及環境污染,廠方因違反《空氣污染管制條例》(下稱: 《條例》),被環保署拒絕續牌。今年年初,《誌》曾聯同社區報《 集油 》調查位於油塘的中國泥凝土廠,發現廠方多次違規遭環保署停牌,但依舊繼續開工,塵土飄滿社區。

油塘灣東源道長達400米,中國混凝土鄰近多個新樓盤,包括長實以7折發售新樓盤「親海駅II」。其他地主如越秀冷藏庫(東源街10號)於2021年通過城規建1393伙單位,多個發展商同時申請建住宅,可預視「綜合發展區」將落成過萬伙住宅單位。

☐ 申訴專員:《空氣污染管制條例》無權強行關閉混凝土廠

有市民於去年(2022年)12月9日去信申訴專員公署,指發現中國混凝土廠被環保署撤銷牌照後繼續營運,質疑環保署為何不干預及強行關閉工廠。申訴專員公署於於上周發布調查指出,投訴人對環保署的投訴不成立。

調查報告指出,自東源道22號廠房的指明工序牌照於2022年1月失效後,環保署已循各種途徑跟進,包括進行頻密的視察、發出空氣污染消減通知、根據相關條例提出多項檢控,以及向法庭申請禁制令。報告強調,《條例》並無賦予環保署權力去強制關閉任何無牌經營的混凝土廠。

因此,申訴專員公署認為環保署已盡其職責去處理中國混凝土的指明工序牌照續期申請,亦採取了必須和適當的行動以處理22號廠房無牌運作的事情。報告又指出,環保署亦於2022年4月拒絕20號的續牌申請,而針對22號廠房的檢控尚在進行中,上訴委員會對於20號廠房的上訴亦未有定案。

基於上述原因,申訴專員公署認為沒有證據顯示環保署在處理此事上,曾有不作為的情況或涉及行政失當,但仍促請環保署繼續緊密跟進這宗個案,並於適當時採取執法行動。

∎ JOIN 誌 會員:https://ly.hkfture.com/YWpsb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誌News 記協主席 #陳朗昇 阻差辦公罪成 判囚5天獲准保釋上訴】(新增記協回應)

網媒《Channel C》多媒體製作主任、記協主席陳朗昇於去年(2022年)9月7日前往旺角麥花臣場館採訪元朗朗屏邨業主大會途中,被指拒向警員出示身份證被捕,被控「阻撓在正當執行職務的警員罪」及交替控罪的「阻礙公職人員」罪,陳否認阻差辦公罪。

案件今日(25日)於西九龍裁判法院裁決,裁判官梁嘉琪裁定阻差辦公罪成,指陳朗昇「肆無忌憚、不合情理」,判囚5天,獲准保釋等候上訴。

陳朗昇見傳媒表示對於裁決並不意外,公平與否,公眾可見。他建議記者遇著警察上前截查時要有所警剔,「警察行埋嚟,無論有任何申訴,最好攞出你的身份證及記者證。」他指出,國際傳媒也會報道,事件或影響香港的形象,他希望記者仍然繼續報道真相。

記協於晚上發表聲明,對裁決表示極度遺憾,並指出裁決是「向外界釋出香港以法律為名,針對新聞工作者,阻撓新聞採訪的強烈訊號」。

記協指,據法庭供詞陳當時已按警員要求取出身份證,期間陳向便衣警員查詢身份、隊伍及截查原因,卻換來警方拘捕。另外,過去陳曾於採訪直播時,被警員要求岀示身份證,再被警員於直播鏡頭前展示,令個人資料外洩,《警隊條例》訂明,警員「截停、扣留及搜查的權力」,源自警員認為被截查人「行動可疑」及「合理地懷疑已經或即將或意圖犯任何罪行者」。被查問市民有權向警員查問截停搜查原因,以及懷疑所犯的罪行,市民亦有權要求警方出示委任證,證明身份。

誌報道
【#誌News 市民嬲豬因為「炒牌」?
一年300萬張「牛肉乾」 庫房每年增10億收入】

疫情期間,警方加強檢控違例泊車,令「牛肉乾」倍增。由2021年起,一年發出逾300萬張,一年罰款逾10億,比2019年多出一倍。

記者翻查香港警務處由2019年至2023年(截至2023年7月4日數字)相關統計資料顯示,由2019年開始,每年發出違例泊車定額罰款(即俗稱「牛肉乾」)的數目大幅上升。

2019年為142萬;2020年升至270萬;2021年突破300萬關口,升至330萬,緊隨的2022年升幅雖稍為平穩,為336萬,持續兩年超越300萬數字。至於今年(2023年),截至今年7月4日為止,發出數目己達156萬,如果以此為半年的參考數值,推算2023年全年數目也逾300萬。

逾300萬張「牛肉乾」為政府庫房帶來多少收入?以現時每張「牛肉乾」最低價格$320作計算,2022年收入逾10億,至於2023年(截至2023年7月4日數字)收入近5億。

☐ 2022年9成「牛肉乾」 屬「電子抄牌」

違例泊車問題嚴重,為進一步嚴厲打擊情況,警務處除在2019年5月修訂有關發出違例泊車定額罰款通知書的指引外,更以科技提升執法成效,2020年開始推出「電子定額罰款通知書先導計劃」,警察人員可用智能手機拍攝交通違例事件資料,再以手提打印機印出「牛肉乾」,以減少因手寫發出違例泊車告票而造成的人為錯誤,從而提升整體執法的準確性。

根據資料顯示,2021年發出電子定額罰款通知書數目為236萬,較2020年增加約100萬張。2022年發出電子定額罰款通知書數目為307萬,較2021年增加約70萬張。電子列印的定額罰款通知書比手寫的數量為多,2020年約4成為電子列印,2021年升至7成,到了2022年則超過9成。

誌記者

∎ JOIN 誌 會員:https://ly.hkfture.com/YWpsb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誌News 3名浸大生928默站紀念雨傘運動被帶走 老師替學生寫求情信】

【全文】https://ly.hkfture.com/hQmOU

3名身繫黃絲帶的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學生在校園默站紀念活動,活動僅5分鐘即被保安、職員帶走。其中一名涉事學生是浸大學生會內閣「滄溟」外務副幹事長戴嘉平,他向《HK FEATURE》透露當時教職員聯同保安阻止他們,並帶他們到一間房間近2小時,不准他們發問,又恐嚇默站行為已「違法」,最後要求他們簽保密協定。

戴嘉平指,早於周三(27日)校方已派人跟他們聯絡,勸喻他們不要在校內派黃絲帶,他們改以默站形式,怎料翌日連默站也不驅趕。

驅趕他們的職員向他們說行為非法,並帶他們往一房間,向他們稱將涉事者將受紀律處分,「我不清楚他們所講違反的是校例、還是香港法律?我相信我所做的事情沒有違反校例,也沒有違返法例。」

戴嘉平透露,在房間等候近2小時,職員一直叫他們等候,學生要求職員解釋他們「違了什麼規?犯了什麼法」,職員不容許他們發問,並稱「有說話便跟紀律委員會解釋,再問的話,便告多你一條罪,不尊重學校職員」,最後要求3位涉事同學簽保密協議。戴嘉平與兩名學生在房間內有感:「基本上我連解釋權利也沒有。」

浸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表示,其中一名涉事者是他的學生,會替學生撰寫求情信。

誌記者報道

∎ JOIN 誌 會員:https://ly.hkfture.com/YWpsb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928 #雨傘運動
#誌News 校長 #張翔 財務、缺席活動爭議 其中指控涉接收美國制裁企業捐款】

(右圓圖為校委會主席王沛詩)

【全文報道】https://ly.hkfture.com/yWmdZ

由周二(3日)起,傳媒追訪港大校委會對於校長張翔多項指控。關於多項的財務爭議,校委會原先提出周一(2日)召特別會議。2019年曾向外稱「為港大提供自由表達的大學環境」的校長張翔以強硬姿態回覆個別傳媒。

張稱已向校委會發律師信,並提出任何討論他品行的相關會議,均要由律師陪同出席,亦要求將會議延遲不少於一個月。

港大校務委員(本科生代表)戚由康周二(3日)早上發表聲明指,包括他在內的校務委員分別收到吹哨者(whistle-blower)提供的大學內部文件,指控張翔涉嫌不當管理大學財產。

戚由康於上周五(29 日)去信要求校委會主席王沛詩根據《校務委員指引及守則》,向公眾交代校委會就有關事件的決定。戚由康在聲明指出,校委會作為最高管治機關,有責任從速處理投訴,認為有關文件已構成《吹哨者程序》第4條所定義義的表面證據(prima facie evidence),促校委會據相關規程成立調查委員會。

1.究竟張翔面對多少項指控?

(a) 接受遭美國制裁的深圳上市公司「納思達」捐款1000萬元人民幣,作為內地生獎學金。據協議內容,申請獎學金的學生,要「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

(b) 豁免招標聘用美國獵頭公司招聘副校長及醫學院院長

(c) 豁免招標以205萬元購買校長座駕

(d) 在教職員聯誼會裝修工程時使用校方資金

(e) 缺席醫學院活動

2.校委會回應?

#戚由康 接受《HK FEATURE》訪問時指出,校長接受紀律處分之前,絕對有權聘請律師,他亦有權決定作出回應與否,《普通法》已賦予校長這些的權利,「不能作為拖延的藉口,現階段他可否這樣做,最終是校委會與主席的決定。」

據《明報》周四(5日)報道,有關缺席醫學院5月活動,校委會通過由3名校委組成調查委員會,其成員為前刑事檢控專員江樂士擔任該委員會主席,成員是前運房局長陳帆、行會成員梁高美懿,其中梁高美懿曾任全國政協委員。

誌報道

∎ JOIN 誌 會員:https://ly.hkfture.com/YWpsb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戚由康 #張翔 #港大 #校委會
【周末 #誌News — 面對現實 中港合拍片VS 港產片】

#中港兩地審查電影人政治背景 全文】https://ly.hkfture.com/prhuv

香港影星 #周潤發(發哥)在韓國的「釜山電影節」獲頒「亞洲電影人獎」時發表感言指,1997回歸中國之後,香港很多事情「有改變」,中國當局審批劇本,令香港電影創作失去自由。發哥又指今日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已過去,反觀韓國創作自由,大放異采。
《HK FEATURE》翻查香港官方數據,近年中港合拍片的數量、中港兩地與海外票房皆跌,顯示中港合拍片的市場正在萎縮,而以八、九十年代影星掛帥的合拍片票房更是無營利可言。

記者翻查2019年至2021年《香港電影業資料彙編》,從合拍片與港產片的比例、中港兩地的票房分析,發現疫情間中港合拍片已出現「微妙」的變化。

《香港電影業資料彙編》 以「香港電影」為一個大分類,當中包含「港產片」與「中港合拍片」。

從電影的數量分析,「香港電影」的中港合拍片比例明顯縮少,2019年合拍片為24部,佔49部「香港電影」約48%;2021年合拍片跌至14部,47部「香港電影」佔29%。另外中港合拍片在香港的票房成績亦一直向下,由2019年1.9億港元,跌至2021年只有8000萬港元。

記者翻查2019至2021年中港合拍片內地的票房成績,合拍片熱門題材如警匪與劇情片的票房,已愈來愈難衝破10億人民幣,八、九十年代影星的票房更是「斷崖式」下滑。

香港名導演林超賢《紅海行動》(2018)與劉偉強《中國機長》(2019)收近30億人民幣票房,上述是獲得可觀票房的「主旋律」電影;其他劇情片如《怒火》(2021)、《拆彈專家2》(2020)、《葉問4》(2019)與《少年的你》(2019)的票房,介乎11至15億人民幣之間;2020年成龍的《急先鋒》與2023年賀歲片《龍馬精神》僅收約2億人民幣;而今年6月在內地上映周潤發的《別叫我賭神》,上映半個月票房不足1億人民幣。

誌報道

∎ JOIN 誌 會員:https://ly.hkfture.com/YWpsb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誌Feature — 復康津貼綑綁綜援制度 出半斤力只賺零用
輪椅工作者:我要返工】

【全文】https://ly.hkfture.com/NvjVp

香港各行各業經常呻「人手不足」,安排員工「在家工作」減低成本,這些職場事始終跟今日的傷殘人仕擦身而過。

雖然關愛基金的傷殘津貼由今個月起恒常化,「嚴重殘疾人士特別護理津貼計劃」每月全額津貼由$2,000增至$2,500,表面上傷殘者獲得更大的支援,事實上按目前的綜援制度,他們兼職的收入需按比例扣減綜援額,七除八扣下最終僅獲少許「零用錢」;在今日鼓勵「在家工作」的年代,企業亦沒有開放全職職位給傷殘人仕。

「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執委會副主席蘇永通(Steve)形容,傷殘人仕只淪為商家申請政府津貼的工具,只是短期合約的「齒輪」,被企業用完即棄。Steve的心願是與常人一樣獲得平等的就職機會、獲得合理的薪金。

∎ JOIN 誌 會員:https://ly.hkfture.com/YWpsb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支持印刷
#施政報告2023 一《廿三條》2024年完成立法 成立跨局「愛國教育小組」】

4月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訪港,建制派一度揣測中央會否在《廿三條》立法設下死線。提及為《廿三條》立法最多的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亦沒有言及「終極Deadine」。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25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終於宣布明年內完成《廿三條》立法,同時部署網絡安全立法。

李家超在《施政報告》表示,就《廿三條》立法,當局正全力研究有效立法方案,於2024年內完成立法。《廿三條》的內容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

而愛國主義教育的推廣工作將由現有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負責,政府將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協調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推動國民教育,與內地新制訂的《愛國主義教育法》內容對接。

全國人大常委會周二(24日)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法》,把港澳台人士列入實施對象。施政報告緊跟《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字眼,表明要「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以「增強市民對國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信報》政治版專欄周三引述知情者稱,政府擬設立由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牽頭的跨局「統籌小組」負責推動愛國主義教育,但施政報告揭盅相關事宜將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下新增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負責,顯示政務司牢牢拿緊愛國教育的統籌權。

全文:https://hkfeature.com/local/%e6%96%bd%e6%94%bf%e5%a0%b1%e5%91%8a2023-%e5%bb%bf%e4%b8%89%e6%a2%9d2024%e5%b9%b4%e5%ae%8c%e6%88%90%e7%ab%8b%e6%b3%95/

誌報道
∎ JOIN 誌 會員:https://ly.hkfture.com/YWpsb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誌News 浸大嚴懲公開教職員錄音停課一年 被罰學生:這是殺雞儆猴的高壓手段】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前內閣「滄溟」公開與校方會面的錄音,會上有教職員公然恐嚇學生:「你打我一拳,我一定踢番你一腳」。這段錄音不但令校方蒙羞,亦令4名學生面臨重罰。

據悉,兩名涉事學生被罰停課1年,還需定期交「反思日記」及向「特定的受影響人士」寫道歉信。被罰學生開腔對指,預計不到如此重罰,一時間不知所措;當初只為揭校方真面目,卻換來「報復式」懲罰,因此對校方徹底失望。

☐ 受罰學生需提交「反思日記」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前內閣「滄溟」於4月上任不足兩星期遭匿名投訴指政綱「不符合社會的標準和價值觀」以及網上宣言有內容失實和誇大。校方其後裁定投訴成立,紀律處分4名學生,最終所有學生會成員被處分及集體總辭。

其後,「滄溟」會長、外務副會長及外務秘書於5月上載一段校方代表與學生會成員會面錄音,一名校職員在會議說:「你哋(內閣)可以有很多抗爭,但你記住一樣嘢,你打我一拳,我一定踢番你一腳,咁樣搞落去,學生會就好慘,當然我都好慘。」 據悉,上述發言者是浸大學生事務處輔導長霍廣賢,其後校方要求學生會成員在社交媒體刪除錄音,不得流傳。

據《香港獨立媒體》報道,4名涉事學生於周二收到電郵,一人被罰 80 小時校內服務、一人被罰停學一學期、兩人被罰停學一年,將於下學期生效。3名學生停學期間,除了要見學校心理輔導員,定期提交「反思日記」(reflective journal);4人須在收到懲處結果後14個工作日內,向「特定的受影響人士(specified affected persons)」撰寫電郵道歉。浸大至今沒有正面回應有關懲處的細節。

☐受罰學生:對校方徹底失望

前學生會外務副幹事長戴嘉平周三(25日)在個人的社交平台以「我被停學了」為題發文。帖文指當日公開錄音只為揭校方真面目,停學處分是「純粹為報復提出問題嘅學生」。戴嘉平又透露,當日校方沒有要求保密,公開錄音亦沒有違返學生行為守則。

記者聯絡就讀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2年級生戴嘉平,他起初用文字訊息回覆「花了很多時間整頓情緒」,之後他接受訪問透露校方要求被罰學生「保密」事件,因此不能透露詳情,他只說「這是殺雞儆猴的高壓手段」,又指不打算上訴,「上次我也曾上訴,但最後改變了甚麼,甚麼也沒有改變。」

誌報道
#誌News — 亞洲善待動物組織快閃示威 抗議H&M銷售「殘酷羽絨」】

全文:https://ly.hkfture.com/Ndjsx

周一(11月13日)是「世界友善日」,亞洲善待動物組織(PETA)與三名戴着鴨子面具與服飾的支持者,正午12時於銅鑼灣百德新街的H&M旗艦店門外舉牌抗議,指H&M生產及銷售「殘酷羽絨」,並呼籲消費者不要購買該些羽絨產品。

鄧國輝指出,時裝業界存有「負責任羽絨標準」(RDS)的審查機制,由紡織品交易所(Textile Exchange)主導,定期會巡視廠商確保他們以「人道」方式處理鴨子。不過,鄧國輝表示,有廠商指出巡查人員每兩年才檢查一次,亦有某些散戶或家庭式的生產者是不受監管的。

PETA活動及社交媒體負責人鄧國輝接受《誌》訪問時表示,H&M聲稱所售羽絨為「人道」或獲「RDS 人道負責任羽絨標準」認證,但經PETA為期13個月明查暗訪,揭發越南境內多個聲稱向包括 H&M 的製造商供應「人道」羽絨的鴨仔養殖場和屠宰場,以殘忍的方式對待鴨子,包括在遍地糞便的擁擠環境和骯髒的棚舍中飼養牠們,又會將其電擊至麻痺,在仍有意識的情況下用刀刺穿其喉嚨。

示威臨近尾聲時,有保安通知警方,警方派員到場了解。其後,有六至七名警員到場,並向鄧國輝及其餘4名PETA支持者及成員了解,又向記者詢問傳媒機構的名字。截查其間,警員不斷翻閱標語牌,以及向鄧國輝查詢及標語是否有任何敏感內容。

採訪:劉彥汶

∎ JOIN 誌 會員:https://ly.hkfture.com/YWpsb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男性Metoo-法律男學生稱遭「師傅」性侵 呼喊無助】

【報道全文】:https://ly.hkfture.com/CBxUD

「我們不要這樣算了好不好」,台劇《人選之選》對抗性侵的對白,成為#metoo的力量。

如果被性侵的對象換轉是男性,在今年的香港社會與司法系統,他想「不要這樣算」,可以怎麼辦?

一位在法律系剛畢業的男學生Howard(化名)本應騁馳法庭,東奔西走,迎接美好的將來。可惜,六年前一次被他的「前輩」性侵犯後,令他不敢踏足法律界。他這些年的經歷像告訴他:「當時沒有報案,自己好像不是受害人似的,整個系統也在否定我,好像我就不值得這個司法系統、警察去幫我。」

Howard一年前向《誌 HK FEATURE》透露,中學時代在校內的法律活動認識當時還未成為大律師的「前輩」,2017年升讀大學法律系一年級的夏天,這位「前輩」叫他到家中進行「拜師儀式」,要求他脫褲,用藤條打屁股30下。Howard 事後感受辱,多年來未能釋懷。

Howard曾致電相關組織求助,組織安排輔導也等了半年;他亦曾到大律師公會投訴,花了一年時間仍未有結果。2023年10月31日,Howard決定到警署報案,揭發事件。

記者向警方查詢,警方稱暫列該案為非禮案,正在調查。大律師公會以電郵回覆本刊,基於保密及公平原則,不會評論個別個案。記者曾致電涉侵犯Howard的大律師,該名大律師表示不接受訪問。

採訪 / 劉彥汶

相關文章:
少數決定服務資源? 父權社會下男受害人困在「死胡同」
https://ly.hkfture.com/zxKlL

#性侵 #男性Metoo #法律

∎ JOIN 誌 會員:https://ly.hkfture.com/YWpsb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男性metoo —— 父權社會下男受害人困在「死胡同」】

據社會福利署2022年的統計資料,性暴力受害者人數共740人,女性佔96.2%,男性僅3.8%。3.8%是否反映真確數字,比例少是否決定相應的服務。

本刊報道男性被性侵事件,事主Howard (化名)曾經向相關團體求助,試過鼓起勇氣打電話,但電話無人接通。男受害人求助,比女性難很多倍。

Howard坦言,他讀畢五年的法律學位,對司法的程序較熟悉,不太需要法律支援,但如果一個普通的受害者,他反問:「他們該怎樣處理?」。Howard之後找到風雨蘭,機構又好像有點愛莫能助,「好像討論性暴力永遠就只有女性,男性是不是不會受害的?」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風雨蘭總幹事莊子慧接受《誌 HKFEATURE》訪問時表示,男性性暴力受害者服務的主要「死因」,在於男士的求助數量不多,未必能真正表達到社會需求或狀況。

莊子慧表示,法律對男性受害者的否定,再加上社會對於性別意識的匱乏,往往令男性的求助人數減少,「男性說性暴力這件事其實已經很困難,男性很多時候在社會上被假設是強者,怎樣跟別人說這件事?」她以女性受害人為例,她們求助也不是一件易事,社會對於性暴力受害者的目光,往往讓她們難以開口,遑論男性受害者。

【全文:少數決定服務資源?】https://ly.hkfture.com/zxKlL

#男學生Metoo-法律男學生稱遭「師傅」性侵 呼喊無助】

【報道全文】:https://ly.hkfture.com/CBxUD

#性侵 #男性Metoo #法律

∎ JOIN 誌 會員:https://ly.hkfture.com/YWpsb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誌News— 曾志健2020年專訪:只有痛沒有恨】

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首位中槍的示威者曾志健早前因承認暴動及妨礙司法公正, 被判監47個月。

最近他現身於由香港警務處「資料贊助」的無綫電視《有法安國》。曾志健在節目以真聲,但以黑色剪影的方式接受訪問,製作人員亦深入監房拍攝他獄中的生活。曾志健在節目中自述參與抗爭的「原因」:「因為當時氛圍好似愈來愈激烈,所以個個都係咁做嘅時候,就愈行愈前。」

曾志健亦透露匿藏超過一年的經歷,當時糧食不足、無床睡,被運送期間亦曾躲在紙箱內。他在節目感謝懲教署「沿途有『理』」的更新計劃,「做事之前要想清想楚,避免被人煽動和唆擺,最後承擔後果的其實就只是我們自己和家人。」

☐ 3年前受訪 不提家人

在3年前(2020年)曾志健接受《誌 HKFEATURE》訪問時,當時他並沒有提及家人。每當記者問及家人的感受時,他便保持沉默,不作回應。當時他向記者說,沒有想過參與這場運動,2019年改變了他的人生,「我有想過(參與運動)被捕,但沒有想過中槍。以前是個普通學生、旁觀者,現在有很多東西要面對⋯⋯。」

訪問中,他還細訴中槍當刻的感覺。「呯!」在不到一米的距離被轟一槍後,他倒地朝天,曾志健稱當時嗅到催淚煙,僅靠耳朵去了解四周的事心青,直至送往手術室麻醉之前,他依然清醒。當刻,他心無雜念,感受生命,「有一刻,我覺得隨時呼吸不到,所以我全心全力呼吸⋯⋯專心每一下呼吸。」

☐ 感謝拍攝的現場記者

記者問他,除了痛,當時有沒有任何情緒?

受傷一年之後,他淡淡然說中槍的經歷沒有增添他對執法者的仇恨,反而令他看透了一點事情。「其實不會特別憎⋯⋯憎對立的人,是對自己無幫助,既然被自己情緒控制住。即使你憎他,是沒有用的,為何不保持理性?」

當天訪問1小時,健仔感到困倦,最後說捱過生死關頭,中槍「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放大事情,是希望自己好過些。他更奉勸大家要珍惜眼前所有人和事,也感謝當日為他記錄的那位記者。

誌報道

【全文】https://ly.hkfture.com/zGZzg

∎ JOIN 誌 會員:https://ly.hkfture.com/YWpsb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2023/12/08 00:30:02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