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Group Search
「他就像个多面镜,每一面投射的都是中文互联网经典脸谱,唯独看不到本来应该有的自己,他所说的每句话,都是互联网上每天在别人嘴里重复千万遍的,他在网上的作用,相当于一根只负责传输的网线」
from:唐不闻

好骂
表观遗传编辑,缝补过去的伤痕 – 神经现实
研究发现,童年的悲惨遭遇会改变表观遗传,进而对成年后行为产生影响。

忽然感觉自己应该多了解了解表观遗传学(然而遗传学学得也不怎么样😅
无用之字
虽然自己是生物学学生,但是发现自己对这些科学史上重要的事件其实了解甚少。这个报道让我了解了很多细节。 另外我一直有一个偏见,就是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这件事情上,Franklin才是贡献最大的那个。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1313-5
BioArt公众号发的nature关于Franklin报道的中文翻译:
https://mp.weixin.qq.com/s/hWyczrk4UoJAfvXY_fVpvg

「Franklin为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做出了几个关键的贡献,她清楚地区分了DNA的两种形态A和B,解决了之前研究人员存在的广泛问题。另外,她的测量结果告诉她,DNA晶胞是巨大的,且具有C2对称性。C2对称性是19世纪末确定的230种晶体3D结构之一。Franklin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是因为她不熟悉C2对称性。而Crick能够意识到C2对称性的重要意义,是因为他碰巧曾经深入研究过这方面内容。即使Crick在建立DNA模型时没有采用Franklin的C2对称性数据,而当他们的DNA模型建立成功后,Franklin的数据也正好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明。」
「她的笔记显示,到2月底,她已经接收了A形态结构也可能是螺旋形的,有两条链,而且她意识到,碱基顺序对于整体结构没有影响。这意味着,任何碱基序列都是可能的。正如她描述的“无限多的核苷酸序列可以解释DNA的生物特异性」
姜昆 李建华 《明春曲》

《笑吧,皮奥莱维奇》

今天重看的两个喜剧作品,都值得推荐一下。两个作品形式和内容上差异都很大,但是内核上又有很相近的地方,感觉可以放在一起讨论一下,奈何文化有限实在说不出什么深刻思考,只能记录一下一些简单的想法。
两个喜剧都可以看作是关于笑或者关于喜剧的喜剧,用某些评论的说法可以称之为「元喜剧」。更具体一些的话,两个作品都是在讲笑与威权的关系。
《明春曲》创作于90年代,用的是相声的形式讲得是相声的故事,用的是文革时的革命语言,明明白白讲的是文革故事,多少有些过于沉重都有点笑不出来了。B站这个作品的弹幕评论里有些知道个文革懂点相声就莫名有了优越感的朋友会批评如今的年轻人听不懂这样的作品只会盲目做德云女孩,视频里的90年代的大学生欣赏水平多高云云。这种批评让我觉得多少有些不公平,首先拿90年代北大学生和互联网上的大批饭圈粉丝比欣赏水平人文素养,有些过于欺负人了。其次,我想经过80年代后,文革创伤已经愈合的差不多,台下的学生多是文革后成长起来的,那个时代的北大学生处在那么高速发展的时代,恐怕不会想到过去那种不让人笑的荒诞时代会再重演吧。而如今再看这个作品,由于文革作为一个敏感话题很少出现在文艺作品中,人们对那个时代背景和语言已经相当陌生了,大多数年轻人体会不到「刘少奇万岁」东风西风,主席诗词意味着什么,感受不到笑点很正常。而感受到这些笑点的人,在今天的环境里恐怕也很难开怀大笑吧。
而《笑吧,皮奥莱维奇》使用了德国为背景(同样用这个背景的还有同档节目第二季里的《代号大本钟》,这应该不是巧合,如今想讨论这类主题使用这个背景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了),用了奇怪的翻译腔来对话。我感觉翻译腔在这里与《明春曲》里的那些革命话语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就是制造一种荒诞、疏离的感觉。但是《明春曲》里那些主席诗词,革命口号之类的本身就可以构成包袱,但《皮奥莱维奇》无法用纳粹的那套话语制造笑点,因为国内观众不熟悉,且同样不适合播出。于是就只能用一些喜剧本身的东西比如「掉凳」「谐音梗」来制造包袱。这样做一来更加突出了它「元喜剧」的特点,二来相比起《明春曲》的方式,它的笑点没有指向威权话语本身,降低了段子的冒犯性,让节目更加好笑了。或者悲观一点说,如今能在大众媒体上传播的作品,这样的讽刺性已经是极限了。

另外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巧合是,对于作品中两个人物的关系,两个作品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类似「师徒」的关系,《笑》中明确交代了两人是师生,《明春曲》中二人虽是搭档,但李建华扮演捧哏演员是个老先生算是姜昆的前辈。或许这也算是喜剧在时代间的传承吧。想到这里我甚至觉得《笑》也可以看作是《明春曲》的继承者,

最后对两个作品进行对比之后,关于二者的结尾我脑子有了一个挥之不去过度解读,皮奥莱维奇成功逃脱了,纳粹倒台了,连军官都可以肆无忌惮地的大笑了。而「姜宝昆」却不知道把「红旗」传给谁……
所以老王乐队的英文名是Your women sleep with others🤯这个老王是隔壁老王的意思?
之前一直只正经用了一些GPT的翻译和总结插件,其他基本就是在跟它瞎聊天,说实话除了帮我修改过几次论文语病和增加了我上网摸鱼看英文新闻的效率外还没干过其他正事儿。今天尝试了一下让它帮忙写代码完成一些作图之类的工作,试完发现有了ChatGPT我可能用Python就能完成大部分数据处理工作了,什么Origin、GraphPad Prism都可以吃灰去了。
之前我不懂Python,写一个能跑的代码的功夫就能用Prism做好几张图了,现在有了ChatGPT我可以完全不懂Python了啊,只要提要求就好了,然后复制粘贴一下代码就成了。以我使用代码的简单程度,我甚至不用给它反馈报错信息,运行时出现报错Warp的智能建议就解决了。算下来甚至比用专业作图软件还省事儿。
[Methane may not warm the Earth quite as much as previously thought](https://t.co/uYZy9Fgg9X)

新的研究发现甲烷吸收太阳辐射会改变云的模式,使得其温室效应比之前人们预计的程度底30%(当然绝对值依然很高……)
无意间想起「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句,但想不起全诗,一查之下读到陈淘的《陇西行》四首。除第二首外其他三首都是第一次读到,说实话有些震惊于反战思想之超前。其三的意向算是常见,「河边骨,梦里人」自然是我心目中四首里最好的句子,但我感觉多是文学想象力层面的好,这样的意象似乎也不算罕见。「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一句让我有些惊讶,可以说就是直接骂皇帝傻逼了。最使我震惊的还是第四首,「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说实话我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唐朝人会如此书写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不过仔细一想也对,这样的句子可能也就唐朝人能写出来。要是明清出现这样的诗句才更该震惊。
Forwarded from 软件新闻频道📮在花投稿 ()
1994年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预言

(《中国漫画》1994年3月号)
从小就听过一句俗语「庄稼看着别人的好,孩子看着自己的好」。今天读《礼记·大学》发现这么一句「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合着这俗语这么古老啊😂
今天才第一次读这本发行于十几年前并且只发行了一期的杂志,好奇写下这样文字的咪蒙和后来写公众号的咪蒙真的是一个人吗?
Forwarded from 椒盐豆豉剪报
全世界各种语言的"茶",只有两种读音,一种是 chai,另一种是 tea。它们都来源于中文,第一种是北方普通话读音,第二种是福建沿海的闽南话读音。

显然,采用第一种读音的国家,茶叶源自中国的陆路传播。采用第二种读音的国家,茶叶源自中国的海路传播。

-- 《历史地图》

via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283 期

#fun #visual #society #newsletter
2024/05/02 18:21:23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